• 我是90后“奶爸”
  • 北京儿童医院配奶室营养师      张轩源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张轩源,是北京儿童医院配奶室的营养师。我宣讲的题目是:《我是90后“奶爸”》。

  我是一名90后青年,从小就有“白大褂”情结,想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搞科研,或者穿着白大褂在病房里治病救人,感觉很酷。大学毕业后我真的穿上了白大褂,不过,既不是在实验室,也不是在病房,而是来到了北京儿童医院的配奶室。由于我是到这儿工作的第一位男士,同事们开玩笑地叫我“奶爸”。好多亲戚朋友也不理解,以为我是在食堂工作的,听说我要上夜班,好奇地问我是不是要半夜起来揉面,早上做馒头?搞得我哭笑不得。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个90后“奶爸”的酸甜苦辣。

  北京儿童医院一共970多张病床,住着从出生几个小时到十几岁的患儿,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还离不开奶。有的一天吃3顿,有的4顿、6顿,新生儿一天要812顿,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差不多每两小时就要冲调一次奶。一天下来,至少要调配2000多瓶奶。而每一瓶奶,都要根据医生的医嘱进行“私人定制”。这对于只有7名工作人员的配奶室,任务相当艰巨。

  我上班第一天,就被五花八门的奶粉给搞懵了。1岁以下的孩子喝适度水解奶粉,1岁以上喝整蛋白奶粉,过敏的孩子喝低敏奶粉,肾病的孩子喝脱脂奶粉……光是奶粉的种类就有11种。还要根据孩子的病情添加糖、盐、淀粉、胡萝卜泥等。

  这还不算,冲调上更讲究。带教师傅如数家珍地给我介绍着:奶瓶、奶嘴、各种器具要严格消毒;冲调前,操作员洗两遍手,确保孩子喝进嘴里的每一口奶都是清洁卫生的;水温严格控制在50℃左右,防止蛋白质凝结,并且保证送到孩子嘴边的奶,温度正合适;配制比例要严格遵照医嘱,精确到毫升和克重……听着听着,我心里暗暗叫苦,这样的工作也太细腻了吧!难怪配奶室以前都是女士们的天下。郭护士长是配奶室的负责人,她似乎看出了我的情绪,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张,可别小瞧了这份工作,那么多孩子就指着这瓶奶,里面全是责任啊。”

  说实话,当时面对那么繁重而琐碎的工作,我感到非常迷惘,我一个学食品营养的大学生,天天给孩子冲调奶粉,有什么前途啊?不久,一次偶然的查房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天,我跟着我院营养专家李主任来到重症监护病房,一眼就瞅见病床上躺着一个小婴儿,也就50厘米长,浑身插满了管子,我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小这么危重的患儿,内心触动很大。孩子心肺功能不全,不耐受蛋白质,但是营养又得跟得上,怎么喂养可是个难题。经过反复计算,李主任确定了蛋白质的摄入量,最终开出了营养处方。这次查房,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也掂出了每张营养处方的份量,对于生病的孩子来说,有时候一瓶奶就事关生命!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瞧不起自己这份“奶爸”的工作了,感到里面有着沉甸甸的责任。每天早晨8点,是医生们查房、下医嘱的时间,我就跟着师傅们在电脑前密切关注着全院每一个孩子每一条医嘱的改变,做好记录。9点多,随着高压蒸气锅刺耳的报警声,一屉屉消毒好的奶瓶热气腾腾地出锅了,尽管奶瓶和工具还很烫手,但为了赶在10点半前送出这一拨奶,我和师傅们也顾不得那么多,赶紧配奶。一天下来,要配制好几轮奶,尽管单调,但我却乐在其中。除了配奶,只要有机会,我就跟着大夫们查房,学习临床营养学。现在,我也能为营养处方提供一些操作方面的建议了。

  有一次,我把配好的奶送到新生儿病房,好奇地看看护士们是如何喂小婴儿的。只见她们麻利地手消毒后,拿过奶瓶,滴一滴在自己的手背上试试温度,然后把奶嘴送到小家伙嘴边,柔声轻唤:“宝宝,醒醒,开饭喽!”小家伙们躺在护士的怀抱里,美美地享受着由我们调制出的甘甜的奶水。我感到无比幸福与满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