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屋情缘
  • 通州区玉桥街道葛布店北里社区人口计生宣传员      聂兰英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聂兰英,是通州区玉桥街道葛布店北里社区的一名人口计生宣传员。我宣讲的题目是:《小屋情缘》。

  不知不觉,我已在社区人口计生宣传员这个岗位上志愿服务16年了。

  16年前,刚刚走下三尺讲台的我,欣然进入社区,志愿投入了人口计生宣传工作,把独生子女的校外教育和家庭服务作为一种责任和追求,为落实国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我们想方设法、不断创新,做好工作。近几年来,尤其在服务对象和内容做了拓展和延伸,从原来只服务小区里本土的孩子,发展到尽可能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提供志愿服务。记得那是两年前的一天,我和居委会的同志一起到平房区入户,回来的路上,看到几个脏乎乎的孩子背着书包围着一辆130卡车追追打打,一会儿跳上,一会儿跳下,旁边的一位老奶奶急着阻拦:“别上人家汽车呀,这要是摔着碰着可怨谁呀!”我上前一问,老奶奶才说:“都是外来打工的孩子,父母打工做生意,孩子没人管,到处乱跑,可闹腾了。”这事对我触动很大,萌生了要把这些流动儿童组织起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校外活动空间的想法。很快在居委会的支持下,我带领7名退休教师于20135月成立了葛北社区“聂奶奶温馨小屋驿站 ”。终于使孩子们放学以后有个好去处。

  小屋筹办初期困难重重。没有学习设施,我就协调通州区人口计生委、区图书馆为小屋安装了空调、饮水机,配备了桌椅、图书、黑板。没有水,小屋的老师主动从家里提水。电线容量不够,我找来亲戚利用晚上下班时间给小屋换线。还到超市,买来了卡通贴画等装饰品,和大家一起对小屋进行了布置,使孩子来到小屋觉得很温馨,就有了到家的感觉。

  我带领7名志愿者,每天两个小时,轮流上岗为15名流动儿童服务。开班头几天,自由散漫的孩子们不适应,到小屋静下来,东张西望,摆弄书包、书本、文具盒,不知道写作业。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从一件一件小事开始训练:要求孩子们到小屋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桌椅整理好,把书本摆放整齐,抓紧写作业,完成当天的作业。遇到不会的,主动向老师提问或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不到两周时间,孩子们的学习意识浓了、习惯好了。期中考试成绩普遍提高,孩子们非常高兴。为拓宽孩子们视野,寒暑假,我们就组织故事会、读书演讲会、运动会,开展手工制作、才艺比赛;带孩子们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参观自然博物馆、海洋馆,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也增强了他们爱党爱国爱第二个故乡的深厚情感,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更是乐得合不上嘴。                   

  家长会上,大家都争先发言,国明妈妈说:“孩子来小屋后变化可大了,原来他就不爱写作业,常常玩到夜里十一二点,还没写完,因交不上作业老师经常请家长。来小屋以后,不但作业每天按时完成,成绩也提高了,还知道帮我做家务,还是小屋的爷爷奶奶们教育有方。”

  去年暑假刚开始,孩子们在小屋里写作业,静静地,忽然发现窗外有个大男孩在偷偷地往里看,我把他招呼到屋里,他对我说:他来自河南,名叫吴贤明。放假了,来这里和爸爸妈妈团聚,也想到北京看看天安门、爬爬长城。”为了满足他的心愿,我们安排他和小屋的孩子一起,参加系列活动。暑假结束、返乡前夕,小屋里的老师同学为他送行,他是那样的依依不舍。

  回到家乡的贤明,很快给我发来了短信:我在小屋里学到了许多东西,谢谢您--聂奶奶、谢谢小屋里的北京奶奶们!报告一个好消息,我考上高中了。

  小屋办了一年多,我们和小区里的流动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别看屋小,可它接地气、充满着温暖和爱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友情。现在,它也逐渐成为我们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彰显着文明厚德的首都北京!

  谢谢大家!